自2018年3月1日美国宣布对钢铁、铝制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进口关税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持续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国际经济局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为对国际经济局势进行深入探讨和学习。2018国际经济与贸易(杭州)论坛暨浙江大学国际贸易学术研讨会于11月25日在浙大玉泉校区邵逸夫科技馆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
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为主题,共设置了四个论坛,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
上午场的研讨会由两个论坛组成。论坛一由浙江大学陆菁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陆毅报告了题为《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with Production Network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探讨了中国新建高速公路的福利改善以及为达成福利改善而建立生产网络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相关的实证模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厦门大学的彭水军教授作了题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贸易、福利及减排效应:综合评估与中国的政策选择》的报告,就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动因、潜在风险与政策博弈以及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苏州大学王俊教授主持了论坛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文澜特聘教授钱学锋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教授在论坛二上作了报告。钱学锋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贸易利益的个体分配效应》,报告展示了有关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城市家庭消费福利的影响、贸易自由化的消费福利在城市及其内部家户间的分配差异及其原因的研究成果。屠新泉教授围绕《WTO改革与全球贸易治理的前景》展开报告,就WTO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进行了讨论,总结了国际上和中国关于WTO改革的观点,并对全球贸易治理的未来前景与路径进行了展望。
下午场的研讨会于13点30分准时开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学系主任葛赢教授主持了论坛三。江西财经大学的许统生教授的研究主题是《中国农产品进口产品种类变化的福利分析——基于混合法的微观armington替代弹性估计》,与会专家学者就该研究模型的有关指标设置和数据选取进行了讨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学系副主任陆菁教授作了题为《Multilateral or Bilateral?Rethinking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FTA — a Case Study of CUSTA and NAFTA》的报告,报告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多边和双边贸易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竞争性越强的产业更易于从双边贸易中获利的结论。
论坛四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教授吕越老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鲍晓华教授在论坛上分享了关于《The Learning Effect of Chinese Firms’outwar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研究,对2004-2013年间28000多个中国生产以及相关性服务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和与会专家就实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学系余林徽副教授展示了题为《Foreign 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Policy Heterogeneityand Markup Dispersion》的报告,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放松对以前限制(禁止)行业的外商投资,显著降低了加成率,从而提高了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而鼓励外商投资对以前允许的行业,显著增加了加成率,从而恶化了资源配置,并和与会专家就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了讨论。
通过此次论坛,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国际贸易中的有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杭州)论坛将继续致力于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成果展示和学术思想交流的良好平台,将继续举办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