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俄罗斯总统选举结果揭晓,普京以63.6%的支持率当选。5月7日普京正式就职,开启为期六年的第三次总统执政生涯。普京继承的是自己曾经一手创建的国家垄断的、民粹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这种政策模式还会持续下去吗?是否会出现调整?俄罗斯的经济政策将走向何方?
再工业化道路与国家产业政策应该走何种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在俄罗斯始终存在争论。以著名经济学家弗拉基米尔•毛为代表的一派主张走后工业化道路:“现代俄罗斯社会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是从工业体系过渡到现代的后工业体系。”后工业化发展道路要求政府政策重点集中于保护产权(包括免于国家的掠夺)、人的发展,以及吸引外资。后工业发展战略的支持者反对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发展道路。尽管一些自由派学者与官员倾向于后工业化发展道路,但在普京执政的第二任期,俄罗斯还是实施了产业政策,这从稳定基金的创建及其功能扩展进程即可窥见端倪。
普京在2012年1月30日《新闻报》上发表的经济竞选纲领《关于我们的经济任务》中,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济社会意义入手提出了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必要性。首先,技术依赖不仅不利于经济增长、提高收入,而且会形成整个经济的对外依赖;其次,为赢得全球竞争,俄罗斯必须在高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由于俄罗斯的私人资本不愿进入高技术领域承担风险,由政府来挑选优先方向并提供扶植就是发展高科技产业所必需。
事实上,对于俄罗斯而言,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再工业化道路(或新型工业化战略)也是有一些客观因素支持的。俄罗斯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本优势,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也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而在劳动力的数量上则处于相对劣势,很难在低端劳动密集型工业方面与发展中国家竞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反映了俄罗斯的大国心态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坚定决心。
国家对战略性资产的所有权控制
普京第二任期开始,国家重新向经济领域扩张,通过向寡头宣战,重新控制了战略性资产。此外,通过创建国有金融机构以及国有行业控股公司,在金融领域以及高技术工业部门也确立了国家的垄断地位,俄罗斯因此被贴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标签。梅德韦杰夫执政期间,迫于金融危机压力,俄罗斯政府曾拟定了一个庞大的私有化计划,但实际进展却很缓慢。
1.普京能否推动私有化进程?
普京在自己的竞选纲领中,也强调要把国有工业企业推向市场并私有化,剥离国有工业企业的非核心业务,限制国有公司向其他领域扩张,甚至定于2016年完成国家在自然垄断、军事工业与原材料工业以外的退出过程。
在给出私有化承诺的同时,普京也强调,私有化不能忽视行情。但行情是需要拿捏的,很可能成为推迟私有化的借口。事实上,过度强调市场行情实则是不愿放弃国家对经济的产权控制,并因此带来一系列机会成本,比如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低迷,以及腐败严重等等。因此,只有将所有因素综合考量,才能推动国家从工业以及金融资产中退出。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未来
在普京看来,俄罗斯处于转型衰退与结构退化时期,唯有集中资源才能防止高科技生产崩溃,因此,一定时期内,组建并保留国有企业是必要的过渡性措施。随着目前过渡任务的完成,国有工业企业可以进行重组、出售,以“降低国家在经济中的参与”,并且具体设定了时限:到2016年完成国有资本的退出过程。这意味着,至少在2016年前,国家不仅控制着自然垄断、军事工业、能源原材料产业,还控制着金融部门以及大型高技术工业企业。另一方面,国家垄断程度将趋于下降,这不仅仅是因为普京提出要从工业与金融领域退出的目标,更为重要的可能是来自于财政的压力。在当前世界经济第二波危机迫近的背景下,俄罗斯能够筹措的外部资金有限,而社会义务与国防开支,甚至国家投资都面临严峻的资金约束,而且最近几年财政赤字也无法根除。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政府也许有更大的动力出售国有股份。
民粹型政策与发展型政策的权衡
普京第二任期开始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政府的社会开支急剧扩大。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俄罗斯政府稳定经济的开支也主要投向了民生领域,被认为是“左倾”严重。但有迹象表明,普京重新执政后,俄罗斯政府的“左倾”色彩将趋于淡化。
1.普京的权衡
普京似乎认识到了政策调整的必要。在竞选纲领中,普京尽管详细描述了致力于建设的“新经济”的效率目标,但对于增加工资并未设定具体指标,而是将工资收入水平与高效率的工作岗位相联系。这与其前一执政期间工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与效率增长速度的做法是不一样的。
客观条件的变化也决定了普京重新执政后,经济政策的民粹倾向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弱化。首先是欧美债务危机的警示作用。其次,受危机期间“左倾”影响,现在要重点解决预算赤字问题,不可能无节制地扩大社会支出。最后,产业政策的竞争。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普京政府不得不在发展与稳定政策之间进行权衡。普京提出的建设新经济的任务,重点是发展高技术产业,并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创新循环,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必定会对民粹型政策的推行产生制约。
2.中产阶级的推动
现阶段,俄罗斯社会结构剧烈变化:10年前中产阶级的比重还不足总人口的10%,最新的估计是25%~30%,而到2020年则将达致50%~60%。这是基础性的结构变化,有助于推动俄罗斯新政府将政策重点由普惠型转向中产阶层。据调查,俄罗斯的中产阶级准备向国家支付更高的税收以购买更好的医疗与教育服务,甚至对研发的支出也将扩大一倍。当然,中产阶级要求支出更有针对性并能对支出进行控制,而不愿将支出投向军队、警察和其他国家机关。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权利意识以及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必将对俄罗斯新政府的社会政策产生实质影响,迫使当局不得不考虑他们的需求,甚至将他们的需求置于优先地位,从而推动社会政策由原来过于注重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向更为重视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向演进。
当然,“左倾”弱化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民粹政策。毕竟,选票是重要的。俄罗斯的复杂之处在于,不仅有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而且还保留着相当大一部分赞同家长式政策的人群。国家两极分化严重,使经济政策走向异常复杂。但无论如何,日益紧迫的宏观经济条件,结构调整的压力,以及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都会减弱政策的民粹主义倾向。
作者:曲文轶;单位: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学院
摘自《国际经济评论》(京),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