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理论论战促使凯恩斯从一九三二年起开始埋头构思和写作,于一九三六年出版了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这是一本被世人公认的晦涩难懂的著作。以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理论论战为切入点再重读《通论》,可以发现,整本《通论》是凯恩斯在继承、转换、改造和发展了魏克赛尔的货币均衡论思想而建构起来的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整部著作看成是他沿着魏克赛尔的理论框架继续与米塞斯和哈耶克所进行的理论论战的结果。
在扬弃了魏克赛尔的“自然利率”概念而改用“资本的边际效率”后,在《通论》中,凯恩斯首先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概念,并认定有效需求为“预期的消费和预期的投资的总和”。根据这一思路,凯恩斯认为:“如果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这三个因素均保持不变,那么,有效需求也不可能改变。”凯恩斯进而认为:“投资与储蓄是为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因素,而不是决定经济制度的因素。它们是经济制度中的决定因素———即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曲线和利率———所产生的后果。这三个决定因素本身是复杂的,而且每一个都会由于其他两个因素的变动而受到影响。但是,在其数值不能被推算出来的意义上,三者仍然是自变量。”
在《通论》中,凯恩斯指出,由于“消费倾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因而“资本的边际效率相对于利率的波动,可以被用来分析繁荣与萧条的交替”。沿着这一分析思路,凯恩斯建构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对危机的更加典型的而且往往是更加决定性的解释在基本上并不是利率的上升,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正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所以萧条状态才如此难以治理……要恢复资本边际效率并不那样容易,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在目前系由无法控制的和不服从的工商业界的心理状态所决定。通俗地说,在个人行为自己做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信心的恢复远非控制所能奏效”。
由此凯恩斯得出了他的政府干预市场的基本思想:“在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条件下,除非投资者的心理状态使自己毫无理由做出这样巨大逆转,要想避免就业量的剧烈波动是不可能的。我的结论是:安排现行体制下投资的责任绝不能被置于私人手中。”
凯恩斯还具体解释道:“鉴于资本边际效率日益为甚的下降,我支持旨在由社会控制投资量的政策;而与此同时,我也支持各种提高消费倾向的政策。”凯恩斯在《通论》中所提出的这种政府干预市场的主张,多年来受到以米塞斯、哈耶克和罗斯巴德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的批判。
然而,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哈耶克本人也对他自己的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并且在很多地方与凯恩斯《通论》的理论思路有很多相同之处———尽管结论几乎完全相反。
哈耶克在—九三九年出版了他的《利润、利息和投资》。在这本小册子中,哈耶克也抛弃了魏克赛尔的“自然利率”概念,但是,哈耶克较倾向于用“利润率”(有时哈耶克也使用“边际利润率”)与“货币利息”的关系来讨论信贷、投资与商业周期问题。哈耶克这时所使用的“利润率”或“边际利润率”,与凯恩斯所用的“资本边际效率”,大致是指一回事,且分析思路也大致相同。
与凯恩斯不同的是,在《通论》发表后,尽管哈耶克接受了凯恩斯《通论》的宏观经济学框架中的“预期”、“消费倾向”、“乘数”乃至“加速原理”等概念,但哈耶克还是坚持了他之前在《价格与生产》等著作中所拓展出来的货币供给和利率变动对社会生产结构之影响的研究思路,认为利润和利率的变动会对“消费品生产部门”和“资本品生产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通论》中,凯恩斯曾认为:“与其说利息率是哈耶克与凯恩斯危机理论的同与异一个具有高度的心理现象,更精确地毋宁说它是一个高度的惯例化现象。因为,利息率的实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行的观点认为它应该是多少。任何一个被足够大的信念所认为会持久不变的利息率将会持久不变。”与此不同,哈耶克则认为,尽管在现实世界中货币利率的决定取决于一些“偶然的”和“任意的”因素,可以提高和降低,但是它的变动可能更迟缓或变化太小,从而对企业家决策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很大。由此哈耶克认为,只有利润率的变动才是“最决定性的”。这一点现在看来又与凯恩斯在《通论》中的判断是完全一致的。
在从利润率与利息率的相互关系上来研究生产的扩张还是收缩这一点上,哈耶克又与凯恩斯一样,既抛弃了他的“资本的自然利率”概念,但又保持了他的基本思想。譬如,在《利润、利息和投资》第二章,哈耶克在谈到二者的关系时,就首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生产的扩张并不总是要达致边际利润率等于利息率的均衡点?”(这实际上又在不点名地与凯恩斯在《通论》中所提出观点进行论辩)哈耶克的回答是:“现在看来,对边际利润率来说,可能完全是正确的……然而,我们所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边际利润率而是所有给定产出和给定所有生产方法的利润率(或言所有产出和生产方法利润表和利润曲线)。我们的主要观点是,在实际工资下降的情况下,要使边际利润率等于任何既定利息率的,是使用更大比例的劳动和较小比例的资本。”进而,哈耶克提出要研究消费品部门生产和资本品部门生产的调整与比例。譬如,哈耶克认为,如果在经济上升时期相比利息率而言利润率太低,利润率与利息率失衡,这时候如果对投资方向加以错误引导,增加资本品的生产部门的投入,就会为未来的“大麻烦”埋下种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品生产部门就业的增加将会使“危机必不可避免”。
由此看来,到了《利润、利息和投资》(一九三九)阶段,哈耶克仍然坚持他的《价格与生产》(一九三三)中的经济危机和商业周期理论的观点,从而与凯恩斯在《通论》中所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但是,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大萧条之后,如何使深陷经济衰退的各国从危机中走出来?如果像凯恩斯在《通论》中的判断一样,利息率的减低并不一定能撬动投资从而并不会使深陷萧条中的经济自动复苏,那么究竟什么因素才能使一国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哈耶克认为,传统的魏克赛尔的从储蓄与投资的货币均衡分析所得出“危机理论”并不能说明和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哈耶克本人在这个阶段上似乎也没有提出更加明确的思想和更可行的政策主张。哈耶克还只是坚持他原来的思路,主张在资本并不稀缺的情况下,思考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应该研究:(一)消费者如何分配他当前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二)企业家们在各个阶段上是如何分立和独立地为生产消费品做决策的———而后者又与企业家的预期有关。但是,哈耶克却明确提出:“任何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必须假定企业家会犯错;然而事实是仅凭企业家会犯错这一因素又很难对任何危机做出充分的解释。”最后,哈耶克相信,在将来需要有对危机和商业周期发生机制的“内生理论”和“外生理论”的解释,尤其是需要一个系统的资本理论。但是,不仅在一九三九年出版的《利润、利息和投资》中哈耶克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经济周期的“内生和外生理论”,就是在一九四一年出版的《资本纯理论》中,哈耶克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理论解释。哈耶克最后承认,目前我们大都还只是在一种“更加表层的货币运作机制”上做文章,或者还只是在凯恩斯所倡导的“短期分析”上兜圈子,因而我们还只是处于“经济学的前科学阶段”。哈耶克的《资本纯理论》已经出版七十多年了,当代经济学中的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仍不能说有过实质性的进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计算机高科技时代,经济学也已经高度公理化和数量化了,但是,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法则和机理,对全世界的经济学家来说,目前看来仍好像是一个“必然王国”,还不是一个“自由王国”。由此我们也可以大胆地断言,只要还有人类社会存在,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还会不断再争夺人类思想和经济理论的制高点。
作者:韦森;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自《读书》(京),2012.9